在国内疫情得到基本遏制以后,各地加紧了复工复产。当下,“新基建”是大家热议的话题,相关的文件层出不穷。所谓“新基建”主要包含5G 基建、特高压、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、新能源汽车充电桩、大数据中心、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。这其中工业互联网放在最后,颇有些压轴的意味。
众所周知,制造业是国之根本,但疫情发生后,需求不振。势必对我国的产业链、供应链以及外贸出口造成较大的经济影响。目前,医学界对新冠疫情的了解还不全面。悲观的预计是今年秋冬季疫情可能还会出现,甚至在未来几年内都会影响人类社会。面对这样的挑战,制造业应该做好较长一段时间的贸易不稳定状态。这么说可能太宏观太笼统,我们不妨举几个实际的场景来说明。
可以预见的是,未来困扰制造企业管理高层的,肯定会有以下几个问题:
一、客户对订单会做更多精细化、及时性的要求。如果反馈流程长,必然导致订单需要太多的跟催,承诺交货日期又无法兑现。而且生产优先顺序也将随之变来变去,容易引来客户投诉;
二、供应链运作不畅,有时不得不提前备货。导致库存过高,不需要的材料一大堆,需要的材料往往没有;
三、太多救火式的加班,使得产品合格率降低,成本难以控制。表面上业绩还过得去,但公司仍然不赚钱;
四、生产环节没有保障,让销售部门接订单时有顾虑。高层管理者掌握不了实情,会议没完没了,但拿不出有效的对策,缺少一个统筹全局的工具。
这些正是工业互联网需要解决的问题。按工业互联网的场景设想,通过云端找到分散在各个企业的工业设计、工艺规划、制造原料、制造装备、销售物流、供应链管理等各个环节的需求并聚合它们。云ERP能够贯穿产业上下游,通过优化供应链关系和流程,实现跨企业的信息交互,整合各类供需业务。起到资源配置中心的关键作用。
而整个平台建设的基础前提,正是将企业的业务管理和现场作业纳入统一管理,也就是制造资源计划(MRPⅡ)与制造执行系统(MES)完成互联互通。前者是工业企业经营核心必备系统,后者则提供生产数据的实时信息。一言以蔽之——云ERP+云MES,不仅是一家企业升级信息管理的必需品,同时也是实践工业互联网的触角和入口。
MES是美国AMR公司在90年代初提出的。目的是加强MRP计划的执行功能,把MRP计划同车间作业现场控制,通过执行系统联系起来。它在ERP的框架下运行,是ERP业务管理在生产现场的细化。但相比已经家喻户晓的ERP,MES的知名度就没有那么高了。不过随着近年来工业网络化的深入,加上需求更加精细、个性化,MES开始受到更多制造企业的重视。
以国内知名的云ERP厂商——iWorker工作家旗下的云MES为例,它是专门服务于中小离散制造企业车间执行层的生产信息化系统,向上接收ERP的计划,向下连接生产设备,对生产过程进行管理,打开企业的车间黑箱,提高效率、保障质量、降低成本,从而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。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哪些制造业的工作场景可以用到iWorker云MES,看看它能解决什么问题。
一、进度管理应用场景
进度跟踪应用场景是针对机加、装配等制造企业,生产流程有明显的工序管控节点,记录每一工序的生产时间、操作者、生产数量和质量情况,生产过程中通过工艺流转卡记录生产进度,需要统计各工序操作工的产量、合格率、以及工序在制数量,保证产品能够按期、按量、按质的交货。
二、质量追溯应用场景
质量追溯应用场景是针对汽车关键零部件、能源或生产控制设备等技术和质量要求比较高制造企业,由于客户对产品追溯要求,企业售后对产品生产过程追溯要求,使企业需要对产品生产过程技术参数、检测数据、关键部件识别码、生产过程的技术变更等进行采集和存储,以供后续质量追溯。
三、设备计数应用场景
设备产量采集场景针对注塑、冲压、成型等设备进行生产企业,生产的产品小,数量大、计数困难,往往通过称量的方式推算产量,通过增加计数器方式实现电子计数,利用计数准确统计每一箱和整个订单的数量。
四、生产线效率监控场景
产线效率监控场景针对采用生产线进行装配企业,真实反映生产线上的生产情况、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,并通过看板展示出来。
在数据的展示方面,iWorker云MES的用户可以利用手机实时查看现场的生产动态、任务完成情况、生产质量情况,通过扫描条码可以对任务或产品进行质量追溯。
生产现场则利用看板实时展示现场的生产动态、任务完成情况、生产质量情况、设备状态监控和产线效率。
iWorker工作家的CEO蔡军说:“ERP经过这20年的发展,占据国内企业级服务市场份额的九成以上。绝大多数成熟的制造企业都已经配置完毕。但当前大环境有明显的变化,在“互联网+先进制造业”的推动下,一部分有远见的企业家主动寻求技术升级,使得云ERP以每年超过100%的速度增长。这块市场还大有可为。”
当前中国制造最为人诟病的地方,一是产能过剩,二是单位能耗高,三是附加值不足。这些都需要依靠工业互联网带来改变。MES从过去只有大公司才肯考虑的“奢侈品”,逐步成为每一家制造企业提升软实力的必需品。因此获得更为显著的增长趋势,也就不足为奇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