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载
iWorker分享:碰“B”的“马”和“云”
2016-08-26 17:51:27

  2016年的3月,本应该春风和煦的北方迎来了农历年的第一场雪,对,阳春三月雪飘大地。但是与此同时,国内个人应用市场的领军企业“阿里”和“腾讯”却在企业SaaS应用上面开始了一轮新的“大战”。近两年流行“穿越”题材的影视作品。娱乐为王,我们今天也先穿越一下,去回顾一下这些年“巨头”走过的企业级发展之路。

  历史的车轮退回到10年前:2006年前后阿里便开始瞄准企业应用市场并迅速行动。2007年1月“阿里巴巴”第五家分公司阿里软件成立。2007年7月宣布外贸版产品长达半年的“免费试用”,10月和方正科技携手退出商祺电脑,出厂预装免费试用半年的中小企业版电子商务软件……一系列免费策略让阿里软件尝到了用户大规模增加的甜头。于是乎,在间歇性免费策略已经不太管用之后,到了2009年4月,投资10亿元,面向中小企业推广管理软件“钱掌柜”,承诺3年免费使用。阿里的目标也更加鲜明:3年内使软件普及率达到40%,客户达1000万!!!然而,阿里软件的免费大战却并没有获得成功。仅仅在宣布免费2个月后,2009年6月,阿里软件总裁王涛对媒体表示,云计算和SaaS在中国的火热至少还需要5年时间。7月,王涛离职。1年后,阿里软件“消失”······

  穿越回2016年,阿里先是在腾讯的老家发起了战斗,腾讯楼下的地铁站里贴满了阿里钉钉的广告。随后腾讯的企业号也快速推出对应策略进行反击。一段时间内国内的SaaS市场可谓热闹非凡,抛开表象看本质,我们能总结出以下看点:

  一:To C的互联网市场已经进入到了瓶颈期,无论是卷款跑路的P2P还是烧无止境的O2O,都已经很难再有新的“模式”或者“故事”出现了。于是乎TO B“又一次”被拖出来垫背了。

  二:国内的互联网巨头都希望能够在传统IT的核心地带“企业级”市场上有所突破。一方面拉升自己的资本价值,另一方面也能让自己的“情怀”进一步升华。

  三:一个接一个To B的神话在大洋彼岸被续写、传阅、升华。在国内已经习惯被闪光灯聚焦的“巨头”又怎能甘心当个配角?

  一直有朋友问我,To B的路要免费还是收费?似乎你是互联网就应该免费、烧钱、风投、IPO才对。但是我们回头看看,互联网只是千万种商业模式里面的一种,那么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什么呢?是粉丝、补贴、是注册数?回归到此时,不能长久持续下去的商业模式已经被“颠覆”。所以这个时候需要稳健、务实的企业级业务来支撑互联网变革的路继续走下去。

  其次,无论是腾讯还是阿里,似乎都对企业级市场一直耿耿于怀却又无可奈何,毕竟隔岸观火不如飞蛾扑火,当年阿里巴巴“第五家分公司”的学费已经上缴,打了水漂的投资一定不是马云想要的,腾讯多年前就曾经计划通过企业级邮件市场进入TO B业务,无奈就像雷军可以学习苹果的产品,但是不能学习库克的个人爱好一样。全球最大的SaaS服务提供商Salesforce创始人是企业级巨头甲骨文的前高管,Workday的管理层来自PeopleSoft。iWorker的创始团队均有10年以上的ERP产品经验,企业级市场不仅仅是用“情怀”就可以埋单的一个领域。

  有人说,腾讯最大的现金流贡献是孩子们的娱乐事业,马云帝国的背后是若干姑娘们“买买买”构建而成的。那我想,企业级市场需要的是一群实干型男人通过汗水书写的历程。

  巨头们涉足的领域往往是未来,也可能是“未能到达的将来”。正如上面提到曾经阿里投入巨大资源和决心杀入企业级市场,也有腾讯收购foxmail背后的目标。但是国内的几大互联网巨头似乎每每碰到企业级便是“见光死”。中国有10几亿人口,如果做To C业务,那这就是你的基数。但是如果你做To B 业务,很抱歉你的基数是5000万家左右。

       企业级的背后往往是更多的汗水、更多的抉择、更多的艰难选择。一直以来我习惯说美国有谷歌、中国有百度、美国有亚马逊、中国有淘宝。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美国有SAP、有Salesforce、有workday这些企业级的巨鳄。这些巨鳄有着长期的人员、技术、战略的沉淀,坚实且稳固的控制着企业级市场和未来。一直以来国内习惯用信息化浪潮来描述科技进步,仿佛浪来了你冲上浪尖即可成功。但现实中成功者往往是那些一步一个脚印稳固向前的登山者,迎着风雪和严寒为了目标而前行并取得自己的高度,而不仅仅是为一个浪花而奋斗。